今天,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項目公佈初評通過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6個項目、5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和14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
中國科學院徐星、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胡東宇等人參與的地球科學組《鳥類起源若幹關鍵問題研究》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作為提名單位,由中國科學院徐星教授、周忠和教授、張福成教授,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教授做為主要完成人完成。
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東宇是古鳥類研究室主任,遼寧省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日本丹頂鶴保護調査所理事、研究員,長期從事脊椎動物學、特別是鳥類進化、鳥類生態,以及保護生物學等科研與教學工作,發表文10餘篇。
其實,1969年出生於新疆伊犁的徐星教授,不僅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而且也是瀋陽師範大學雙聘教授,更是世界著名恐龍學家。
ADVERTISEMENT
徐星的研究成果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他和同事首次發現的四翼恐龍被認為是和德國始祖鳥一樣重要的物種,為鳥類飛行“樹棲滑翔起源說”提供了第一份堅實的物證;首次發現單指恐龍;發現世界上已知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角龍類、最早的恐爪龍類、最早的鐮刀龍類、體型最小的獸腳類恐龍和體型最大的竊蛋龍類;他的有關鳥類起源及羽毛和飛行起源的研究,被譽為“裡程碑式的成果”。
徐星還被稱為古生物界的“中國星”,《自然》雜誌2012年曾為他寫下過這樣的評語:“徐星革新了恐龍進化研究,幫助中國成為古生物學的動力室。他已經給60多個物種進行了命名,比今天其他任何一個在世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所命名的都多,並且他今年只有43歲。”
長期來人們一直想知道鳥類究竟由哪一類生物演化發展而來。鳥類起源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初,即在偉大科學家達爾文出版鉅著《物種起源》後的一年。
1860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地區晚侏羅世瀉湖相灰巖中發現了一件單根羽毛的化石,後被證實這根羽毛化石是“鳥類”的羽毛。
1861年,巴伐利亞地區又發現一件既有羽毛、又有骨架的生物化石印板石始祖鳥。此後,在長達140多年的時間內,德國巴伐利亞索倫霍芬地區共發現了8塊始祖鳥標本,其中尤以1877年發現的第三塊始祖鳥標本最為精美。
德國始祖鳥的發現是國際古生物研究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當時支援達爾文進化論的最有力的證據,因為它顯示出了許多介於爬行類(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特徵。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將始祖鳥歸於鳥類的原因主要在於其發育了羽毛。
儘管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鳥類是恐龍的後代,是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由小型食肉性恐龍逐漸演化而來的,但在140多年前,人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鳥類與恐龍之間會有什麼關係,也不知道鳥類究竟是由爬行動物中的哪一類群演化而來。
140多年來,人們一直圍繞鳥類的起源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並提出了各種各樣有關鳥類起源的假說,如“槽齒類起源假說”、“鱷類姊妹群起源假說”、“恐龍姊妹群起源假說”、“初龍起源假說”、“魚類起源`假說’”和“獸腳類恐龍起源假說”等。
鳥的恐龍起源說是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最先提出的。據說,1870年,由於有一天吃晚餐時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骨骼非常相似,赫胥黎最早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眾多的鳥類學家、古生物學家和恐龍學家相繼找出了一系列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的證據。但苦於化石材料的貧乏,鳥類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迷團,困擾我們長達140多年。隨著中國遼西朝陽四合屯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等珍稀化石的發現,國際鳥類起源問題已基本上得到解決。
中國遼西四合屯是回答鳥類起源與演化問題的最完美的地點。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的朝陽地區發現鳥類化石250多枚,經專家研究確定為3個亞綱、11個屬、14種鳥類。僅四合屯地區就發現鳥類化石200多枚,包括4個屬、6種鳥類。朝陽地區發現的化石種類和數量之多,演化存得如此係統、完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德國巴伐利亞州共發現7枚鳥化石,僅1個屬、2種鳥類,與朝陽市的發現是無法相比的。
著名的美國古鳥類專家奧斯特隆所說:“這些沉積和這些化石,不僅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因此,中國遼寧省西部的朝陽是全球古鳥類研究學乾神歸夢想的地方,中華龍鳥已經由朝陽飛向全世界。
朝陽地區發現的中華龍鳥雖然不會飛行,卻是鳥類的鼻祖;原始祖鳥和尾羽鳥是具有很低飛行能力的初鳥類;孔子鳥是具有短距離飛行能力的鳥類。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使生命發展中鳥類起源與演化的研究迎來了曙光,取代了130多年來德國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地位。
1999年2月在美國耶魯大學召開了一次“奧斯特隆鳥類起源和早期演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同時中國地質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匹寶迪古生物博物館也聯合舉辦“中國長羽毛的恐龍與鳥類起源”專題展覽。來自世界各國大約500多位科學家以“一邊倒”的絕對優勢接受了“鳥起源於恐龍”學說。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鳥類是由恐龍變來的,現代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是長羽毛的“恐龍”。
”因同在瀋陽師範大學任教,同為研究故生物的胡東宇和徐星有了共同合作的機會。2008-2009年,胡東宇、徐星帶領課題組首次報道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帶羽毛恐龍化石,也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赫氏近鳥龍”,並將成果發表於2009年10月1日英國《自然》雜誌上,併入選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評的“200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2009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步展新聞”。
2006年,徐星在遼西地區得到了一件並不完整的古生物頭後骨骼標本,經過鑑定,發現其為與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2009年初,徐星等人根據這件不完整的頭後骨骼標本命名其為“赫氏近鳥龍”。由於標本儲存不完整,徐星還無法準確地判定其分類地位,也未能斷定該標本所處的具體時代。
2008年年底,一位農民在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一件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送到瀋陽師範大學。經確認這塊帶羽毛恐龍化石為距今1.6億年的赫氏近鳥龍。
雖然距今已有1.6億年的赫氏近鳥龍早已滅絕,但侏羅紀的古生物化石和儲存它的巖石卻給我們留下了歷史的記憶。在這塊化石上,清晰地顯示赫氏近鳥龍體型如同雞一般大小,骨架周圍分佈著羽毛印痕,特別是在前、後肢和尾部均分佈奇特的飛羽。更為奇特的是,這個“赫氏近鳥龍”化石標本趾爪以外的趾骨上也長有羽毛。
“羽毛是定義鳥類的重要特徵。此次發現的化石上清晰的羽毛印痕,證明在侏羅紀時代像鳥一樣的恐龍就已經出現,這使得鳥類起源的時間更加明晰。”胡東宇教授說,從目前研究來看,赫氏近鳥龍身上長著羽毛,尤其是腳上長著長長的羽毛,顯然不適於在陸上行走和奔跑。如果是在陸上行走或奔跑的話,腳上長長的羽毛肯定很礙事的。
赫氏近鳥龍的飛行能力在當時還是十分有限的,身上長羽毛可能是為了方便滑翔,或吸引異性、恐嚇敵人。在後來進化過程中,鳥類在滑翔中學會了撲打飛行。
胡東宇教授說,“赫氏近鳥龍正是侏羅紀時代的似鳥類恐龍,它比以往已知最早的鳥類“始祖鳥”(距今約1.5億年)還早500萬至1000萬年。赫氏近鳥龍與原始鳥類的形態和骨骼非常接近,它搭建起了恐龍到鳥類的進化橋樑。它的發現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正是憑藉著對“赫氏近鳥龍”深入研究,胡東宇、徐星解決了困擾人們百餘年鳥類起源的難題,證實了鳥類起源於恐龍。
根據我國遼西化石的研究及國外的資料,我們認為獸腳類恐龍向鳥類進化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獸腳龍類——新獸腳龍類——僵尾龍類——鳥獸腳龍類——虛骨龍類——似手盜龍類——手盜龍類——似初鳥類——初鳥類——喙鳥類——今鳥群類——現代鳥類。
http://www.buzzfunnews.com/20180622980.html
心情煩悶需要新鮮事刺激一下嗎?請上:http://www.buzzfun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